第二篇:人才队伍篇

2018-03-23

撰稿人:龚正华 审稿人:宫琳

科室现有临床医务人员108人、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全科1/3以上;另外配备科研专职工作人员6人,含2名高级研究人员、2名博士后和2名实验室技术员;依托深圳市三名工程、深圳市医学影像临床应用公共卫生服务平台、深圳市药物依赖与安全用药重点实验室,重视学科建设,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主要科研骨干介绍如下:

陈芸

女,主任医师,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院长,北大医学部副教授,深圳大学教授、汕头大学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深圳市医学影像公共服务平台和深圳市药物依赖与安全用药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声影像的临床应用和超声工程技术在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

主要学术学术任职包括全国超声生物效应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医师协会超声专业委员会会长、深圳市超声工程学会常务副会长主持学会工作、广东省超声工程协会常务委员等。

先后主持国家级、省级、市级项目8项、参与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3篇;参与编著5部,成果获广东省奖励1项、深圳市奖励2项。

刘俐

女,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超声影像科科室主任,从医30余载,专攻心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

广东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会长;深圳市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副会长;深圳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肌肉骨骼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超声学科建设与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仪器工程开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超声心动图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医学影像管理分会委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超声医学分会“心血管超声造影学组”委员。

出版、参编专业著作15部,国家级超声影像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专题讲座30余篇,主持3项深圳市及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研究课题,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卫生部、教育部科技奖励。

石宇

男,博士,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超声科副主任医师。2001年获吉林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学士学位;2009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硕士学位,师从张蒂荣主任;2017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博士学位,师从李建国教授。2001-2008年任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超声影像科住院医师;2009-2013年任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超声影像科主治医师;2013年至今任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超声影像科副主任医师。主持以及参与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市级基金各一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篇。

崔光辉

男,1968年10月生,于2004年获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组织与胚胎学方向理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干细胞诱导分化,研究领域涉及间充质干细胞;胚胎干细胞以及诱导性多能细胞;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雄性生殖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梗死性和药物损伤性心肌疾病;以激活的淋巴细胞获取诱导性多能细胞,以及再分化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以及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共5项,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

龚正华

男,1983年10月生,2006年本科毕业于南昌大学医学院;2007-2012年硕博连读于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师从周建伟教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2015年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北京大学医学部鲁凤民教授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胡国信主任;2017年留任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超声影像科高级研究助理。

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声微泡载药技术在临床疾病诊疗中的作用。

近两年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在研深圳市科创委基础研究1项;主要研究成果累计发表论文15篇,含SCI论文第一作者5篇,中文期刊第一作者论文3篇。

郑婷婷

女,198211月生,2012年获荷兰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药物化学和生物材料化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超声科副研究员。2006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09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放射性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硕士学位;2013年获得国家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员会“公派留学生”奖学金资助,赴荷兰莱顿大学,于2014年12月获得莱顿大学颁发的药物化学与生物材料化学博士学位。2014年1月以博士后身份加入瓦格宁根大学(Wageningen University)食品科学部从事科研工作。2017年1月至6月担任深圳大学医学部药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讲师,同年7月份被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超声科三名工程团队聘为博士后科研人员,师从陈芸教授以及时杰教授。于2018年初被认定为广东省材料科学类副研究员。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显像/治疗药物的靶向制剂设计合成及优化,替代病毒的安全高效率膜融合转染脂质体制剂的研发,以及多能干细胞分化三维支架的设计研发。相关工作多次发表(含接收)于SCI收录TOP期刊,其中包括Small,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Analytical Chemistry,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 Biophysical Journal等JCR一区期刊,成果多次被国内外同行引用,受业内肯定。主编以及参编英文专著共2部。

荷兰留学期间获荷兰税务局认定的“专业特需人才”荣誉称号,享受2015年-2019年的工资退税政策。2015年,受邀担任SCI收录期刊Open Chemistry的主编,负责Medicinal Chemistry 以及Clinical Chemistry两个模块的审稿,同时受邀担任Trends in Biotechnology期刊审稿人。参与欧洲研究委员会(ERC)启动项目1项。

刘汉清

男,19838月生,医学博士,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成瘾物质的心脑血管毒性、药物治疗及神经生物学机制;光动力/声动力疗法治疗疾病的作用及机制。近年来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包括系统评价了光敏剂华卟啉钠、α-8喹啉氧基单取代酞菁锌,黄连素,姜黄素治疗银屑病、脑胶质瘤、前列腺癌、宫颈癌的作用及机制,探讨了上述光敏剂介导的光/声动力疗法对PI3K-AKT-mTOR,ERK,Caspase家族,Bcl家族等信号通路的影响及细胞自噬在其中的作用。另外,观察了甲基苯丙胺和吗啡诱导的条件位置偏爱和自身给药,甲基苯丙胺单次及长期给药的心脏毒性及机制,探讨了伏隔核PI3K-AKT-mTOR和ERK信号通路在成瘾和环境线索诱导的复吸中的作用,以及雷帕霉素和金牛胶囊对戒断症状和环境线索诱导的药物渴求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研究论文多次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期刊上,被国际同行多次引用,在领域内有一定的知名度。申报中国发明专利9 项,其中3项已获得授权,2项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2项已进入公开阶段;申报中国实用新型专利4项,其中2项已获得授权;申报国际专利1项。

参编译英文论著 1 部,主持参与深圳市课题多项。


阅读1
分享